九品中正制详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回顾?

【我是这样通关九品中正制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游戏老饕。前两天在玩《三国志14》时突然发现,那些头顶”上上品”标签的谋士总比普通武将更容易触发特殊事件。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咱们中国一千多年前就有过一套堪比现代网游段位系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让我们先穿越回公元220年的许昌城。曹丕刚接过老爹曹操的权杖,发现满朝文武还都是东汉留下来的”关系户”。这场景像极了刚开新服的网游,土豪玩家靠着氪金装备霸榜。于是这位新晋”服务器管理员”灵机一动,推出了划时代的”实名认证系统”。

这套制度的玩法核心在于”中正官”。想象一下现在游戏里的资深玩家评审团,他们手持评定手册走州串郡,给每个玩家(士人)的账号(家世)、装备(才学)、操作水平(德行)打分。最有趣的是评级标准:家族声望占60%,个人能力占30%,道德修养占10%。活脱脱古代版的”综合战力评估系统”。

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个有趣案例。西晋有个叫王济的公子哥,他的游戏面板简直闪瞎眼:太原王氏的黄金ID,琴棋书画全满级,连坐骑都是汗血宝马。中正官直接给他盖上”上上品”的认证章,这哥们二十出头就当上了侍中,相当于现在的 办公厅主任。

不过这套制度很快就出现了”氪金玩家碾压平民”的经典问题。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固化局面,堪比现代网游的VIP15玩家垄断全服资源。更夸张的是,某些世家大族的族谱就是天然的SSR卡池,生下来就自带”上品”标签。

作为对比,让我们看看其他朝代的”游戏运营策略”。汉代”举孝廉”像极了现在的玩家推荐系统,但容易被工作室操控;南北朝的”军功制”类似战场刷怪升级;而隋唐科举简直就是全民参与的段位排位赛。不过要论对游戏生态的影响,九品中正制堪称最早的”实名社交系统”。

我在研究时总忍不住代入游戏思维。如果九品中正制是款手游,那它的付费点肯定是家世背景卡包,每日任务就是参加名流雅集提升声望值。不过平衡性实在太差,导致服务器(王朝)最终被新玩家(寒门士子)集体举报而关服。

这个制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留下的”遗产”。现在某些游戏里的家族系统、声望系统,甚至直播平台的粉丝牌等级,都能看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子。下次当你在游戏里看到”名门之后”的称号加成时,别忘了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套路。

FAQ时间:

Q1:九品中正制里的”上上品”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A:大概相当于同时具备清北学历+福布斯榜单+感动中国人物三重认证的大佬,出门自带SSS级光环。

Q2:为什么这个制度后来玩不转了?
A:就像全服前十永远被几个氪金家族包揽,新手村玩家集体退游,服务器生态彻底崩了呗。

Q3:和科举制比起来哪个更公平?
A:科举好歹能靠”爆肝刷题”,九品中正制根本就是”氪金才能变强”的极致体现,你细品。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